看《長安十二時辰》里的冷兵器

發(fā)布時間:2019-12-05 08:48:52  |  來源:快科技  

《長安十二時辰》故事發(fā)生的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,其中軍事強大又是它的一個鮮明特點。

彼時,陸續(xù)涌現(xiàn)出了薛仁貴、郭子儀、高仙芝、哥舒翰等一干能征善戰(zhàn)的將軍,可謂是將星璀璨。唐帝國還先后攻滅東西突厥、薛延陀、高昌、高句麗、百濟,又征服了靺鞨、鐵勒、室韋、契丹。

在這些功績的背后,唐軍采用當時最先進科技手段打造出來的各種冷兵器,無疑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。

鐵尺

在大唐西市開門的一幕中,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畫面右側(cè)站立的“不良人”腰間別著一把樣式比較奇特的武器。

這種武器的名字叫作“鐵尺”,又名“筆架叉”、“點穴尺”是我國古代捕快常用的冷兵器之一。

那么,什么是“不良人”呢?

唐代的官府征用有惡跡者充任偵緝逮捕的小吏,稱為“不良”,俗又稱之為“不良脊爛”,其統(tǒng)管者稱“不良帥”。---《唐五代語言詞典》。

所謂的“不良人”就是唐代主管偵緝逮捕的差使,我們一般稱之為捕快的人。

所以,劇中的男主角張小敬就是不良人的統(tǒng)帥,也就是不良帥。

他們所用的“鐵尺”是大約起源于唐宋時期的一種短兵器,主要用于格擋對方的刀劍,也可攻擊對方的身體。

鐵尺的外形類似于三指鐵叉,但它的中叉長度較長,左右叉較短。其中叉形狀上粗下細,兩側(cè)有向上旁枝,可為圓柱形、尺形等。

中叉頂端有點穴為主的圓頭或刺殺為主的尖頭,左右兩叉多用于格擋時卡住對方的兵器。

因為捕快使用武力是為了緝拿罪犯,所以“鐵尺”的殺傷力并不強,有些鐵尺甚至是鈍頭的,不以刺殺為目的,但對付刀劍等兵器有較大的優(yōu)勢。

簡單地說吧,著名動畫片《忍者神龜》中那位叫“拉斐爾”的小烏龜使用的就是“鐵尺”這種兵器。

它易于攜帶,可暗于小臂下側(cè)或別于腰間,通常雙手各持一支,可正持或反手持,所以也稱為“雙鐵尺”。

唐刀

劇中的主角張小敬身為“不良帥”,自然不能和手下的“不良人”使用同樣的兵器。他使用的是刀,準確地說是一把橫刀。

據(jù)史料記載(《唐六典·武庫令》),唐朝時期軍隊所使用的刀有四種,“刀之制有四,一曰儀刀,二曰障刀,三曰橫刀,四曰陌刀。”

儀刀,“皆施龍鳳環(huán),裝以金銀,羽儀所執(zhí)”。眾所周知,龍鳳圖案自古便是皇家的象征。因此,裝飾有龍鳳環(huán)的儀刀在唐朝只有皇帝的儀仗隊和保護皇帝安全的“千牛衛(wèi)”才可以使用。

障刀,“蓋用障身以御敵”。目前學術(shù)界對障刀的看法不一,因為從“障身”來理解,既可能是利用刀身御敵的寬刃大砍刀一類,也可能是近身肉搏時使用的匕首一類。由于缺乏史料記載又無實物出土,所以尚無定論。

陌刀,“長刀也,步兵所持,蓋古之斷馬劍。”陌刀是唐朝重裝步兵的裝備,長約3米,刀柄和刀刃分別1.5米,主要用來對付敵軍騎兵。

橫刀,“佩刀也,兵士所佩。”由此可見,橫刀是唐朝軍隊制式兵器之一。從1971年陜西省乾縣懿徳太子墓出土的“彩繪貼金騎馬俑”上,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唐中期的橫刀是刀首無環(huán),刀鞘包裹著帶狀物并有“p”形雙箍。

唐刀的生產(chǎn)過程中不但采用了漢刀的“百煉鋼”的鍛造工藝,還創(chuàng)造了“包鋼”、“局部淬火”等新的技術(shù)。從而使得唐刀的刀身韌性極佳,而刀刃硬度又達到了驚人的地步。古代詩人劉琨的千古絕唱“何意百煉剛,化為繞指柔”便來源于此。

由此可見,唐刀是當時全世界范圍內(nèi)冷兵器的登峰造極之作。

骨朵

骨朵,在當時就是一種比較冷僻、少見的兵器,現(xiàn)在的人們對它也十分陌生?!堕L安十二時辰》里看似普通,實則暗藏心機的異域教徒突厥人龍波,使用的兵器就是一根長柄骨朵。

在劇中所設(shè)置的唐朝天寶三年(744年),骨朵是否就是這樣的名稱,由于在唐及以前考古中還沒見過真正的骨朵實物和骨朵圖像,所以我們今天還難作結(jié)論。

史料中最早的記載來自于北宋時期編纂的《武經(jīng)總要》,在其前集卷十三中說“本為胍肫。胍肫,大腹也,謂其形如胍而大,后人語訛,以胍為骨,以肫為朵(其首形制不常,或如蒺藜,或如羔首,俗亦隨宜呼之)。”

大意是說骨朵這種兵器,用鐵或硬木制成,像長棍子,前端安裝有石質(zhì)或金屬的頭。骨朵的頭有蒺藜形、蒜頭形等多種。

我們可以肯定的是,骨朵這種兵器是從突厥人或者之后的契丹人那里傳入中原。因為不僅在《遼史·兵志》中記載契丹兵自備武器中就有骨朵,而且在遼代墓葬壁畫中契丹人手持骨朵者也是屢見不鮮。

特別是在遼蕭義墓壁畫出行圖上,兩位騎馬的人把骨朵柄穿入皮環(huán),環(huán)卡住骨朵頭,骨朵尾端自然下傾,頭端上翹。

這就直接證明了骨朵這種兵器的特點是頭輕柄重且長,這一點與史料所記載“頭小柄長”完全吻合。

我們從骨朵的形狀上大致可以推測出,它可能起源于原始人追打動物或敲擊果實所用的木棒。在使用過程中,他們慢慢發(fā)現(xiàn)前端粗壯呈棒槌形的木棒更好用。

天長日久,便衍生出了在木棒前端裝上石質(zhì)或金屬質(zhì)頭的作法。最終古人將其作為了武器使用,才產(chǎn)生了骨朵這種適合打擊用的冷兵器。

骨朵是契丹人常用的一種用途多樣冷兵器,但傳入中原之后便幾乎不再作為武器使用。據(jù)南宋《青廂雜記》記載有人在“廣陵作紅漆柄骨朵,選牙隊百余人,執(zhí)以前導,謂之朱蒜”。由此可見,骨朵后來只用做儀仗,也稱“金瓜”。

錘,這種兵器通過各種歷史小說、演義、電影、電視劇的渲染之后,對于觀眾來說還是比較熟悉。

在《長安十二時辰》里,使用錘作為兵器的是嘴角有一道疤,說話咬著后槽牙,帶來謎一般的喜劇效果的靖安司旅賁軍統(tǒng)帥崔器。

不過,在劇中崔器所使用的錘似乎于以往我們從電視里看到的差異很大。

因為,崔器的錘實在是太短太小了!目測其長不過6、70厘米,重不過5、6公斤。

眾所周知,唐朝是一個英雄豪杰輩出的時代。僅僅是使用錘作為兵器,并且戰(zhàn)功赫赫的便有好幾位,俗稱“四猛八大錘”。他們所用之錘,無不以大、重而讓人印象深刻。

比如說,隋唐第一高手李元霸所用的一對擂鼓甕金錘,據(jù)記載是400斤一個,兩個合計800斤。唐代的一斤約合現(xiàn)在597克,那么李元霸的錘子重量將近半噸。

那么,崔器的錘為何與李元霸的錘差距如此之大呢?

原來,是文學作品騙了你。李元霸其實是清代章回體小說《說唐演義全傳》中虛構(gòu)的一個人物。歷史上真實的唐太宗李世民的三弟本名李玄霸,16歲時就嗚呼哀哉了。

目前看來,能徒手舉起半噸重的兵器,再上戰(zhàn)場殺個昏天黑地的人是不存在的。當然啦,美國漫威旗下的那位物理學家 “浩克”除外。

錘在古代也稱“椎”,有長柄單錘、短柄雙錘及鏈子錘等。錘形似瓜,也有四方八棱等形。從唐宋開始錘柄便多以金屬質(zhì)地為主,其長短不一,長錘連桿有近2米,短的有10幾厘米的袖錘,3、40厘米的普通手錘,但標準制式大多在50-70厘米之間,重量一般不會超過5公斤。

因此,《長安十二時辰》中崔器所使用的小錘,相對于以往影視劇中那些,動輒大如臉盆、重過千斤的大錘來說,更適合作戰(zhàn)的需要,也更為真實。

據(jù)唐代綜合性軍事著作《神機制敵太白陰經(jīng)》記載,唐朝的騎兵確實裝備有“啄錘斧鉞”。

我們不難發(fā)現(xiàn),錘的使用是為了彌補唐刀在戰(zhàn)斗中無法破開敵人重甲、厚甲的缺陷。依靠大力打擊產(chǎn)生的沖擊力、震動力而使對手形成鈍器傷,也就是所謂的“內(nèi)傷”從而喪失戰(zhàn)斗力。

夜叉擂和絞車弩

夜叉擂和絞車弩都是古代在城池攻防戰(zhàn)中所使用的重型冷兵器,也可算作是古代的“大殺器”。

夜叉擂,“亦名留各柱,用濕榆木,長一丈許,徑一尺,周四施逆髦,出木五寸,兩端安輪腳,輪徑二尺,以鐵索、絞車放下復收,用以擊攻城蟻附者。”——《武經(jīng)總要》。

簡單地說,它是一種可重復使用的守城兵器。是在一根濕榆木上密釘逆須釘而制成,使用時絞動絞車,依靠鐵索使其滾動,用以碾殺敵人。

絞車弩,“其牙一發(fā),諸箭齊起,及七百步。所中城壘,無不摧隕,樓櫓亦顛墜。謂之車弩。”——《衛(wèi)公兵法·攻守戰(zhàn)具》。

簡單地說,就是一張安裝在車上可以隨時移動的巨型弓弩。它以軸轉(zhuǎn)車(即絞車)張弦開弓,弩臂上有七條矢道,居中的矢道擱一枝巨箭,左右各放三枝略小的箭矢,使用時諸箭一起發(fā)射。

其巨箭“長三尺五寸,粗五寸”、“以鐵葉為翎”、“中七百步”。史料中不但記載了它的尺寸,還記載了它的射程為七百步。古時垮一足叫跬(半步),兩足各跨一次才叫步。唐朝時一步大約是現(xiàn)在的1.5米多一點,所以我們能夠推算出絞車弩的射程大約在1000米左右。

可以說,絞車弩堪比我們現(xiàn)在的重炮。同時,它是數(shù)枝箭一起呈面裝打擊,其發(fā)射一次基本上就相當于現(xiàn)在我們實施了一次火力覆蓋。

《長安十二時辰》不僅將唐代都城長安城的衣食住行、社會風物展現(xiàn)得淋漓盡致,更將各種各樣的古代冷兵器一一呈現(xiàn)在了我們的面前,難怪大家都對其給予了較高的評價,軍迷們更是大呼過癮。

關(guān)鍵詞:

 

網(wǎng)站介紹  |  版權(quán)說明  |  聯(lián)系我們  |  網(wǎng)站地圖 

星際派備案號:京ICP備2022016840號-16 營業(yè)執(zhí)照公示信息版權(quán)所有 郵箱聯(lián)系:920 891 263@qq.com